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中有一道泼水堆积发酵的特殊工艺,使得成茶有一股独特的陈香。普洱茶具有降血脂、减肥、助消化、醒酒、解毒等诸多功效。人们在吃过酒肉后,常泡一杯普洱茶,以助消化和醒酒提神,普洱茶流行于许多国家和湾澳地区,被称为美容茶、减肥茶和益寿茶。用普洱茶蒸压后可制成普洱沱茶,七子饼茶,普洱茶砖。那么你知道他的分类吗
分类
①茶饼:又称“圆茶”,俗称“七子饼茶”,其呈扁平圆盘状,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故名七子饼。据说,它由宋代“龙风团茶”演变而来。又有二说,系由“姑娘茶”演变而来。
传统普洱圆茶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生产至今。传统普洱圆茶制作选上好茶叶为原料,放入铜蒸锅中,使散茶受蒸汽蒸而软,再将蒸柔软的散茶倒入特制的三角形布袋中用手轻揉,并将口袋紧接于底部中心,然后放入特制的圆形茶石鼓中,压制成四周薄而中央厚,直径宽约23-26厘米的圆形茶饼,即为传统普洱圆茶。
包装时每七个圆茶以笋叶包作一包称为“筒”,传统普洱七子圆饼茶之名由此得来。旧时,传统普洱圆茶十二筒为一篮,又称“一打装”,两篮为一担,一匹马驮运一担,约重砠千克。
②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直径约10厘米左右,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5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下关沱茶”,其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尠》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与下关沱茶最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其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
传统普洱沱茶以普洱散茶为原料。沱茶的制作工艺分称茶、蒸茶、袋揉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蒸热后变软的散茶倒人圆底三角形小布袋,把袋口收紧,在压制过程中放人模具加压成型,压好成型的沱茶还需连布袋一起放在盘架上散热冷却后才取出脱袋定型。经干燥后进行包装即制作完成传统普洱沱茶。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它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未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缘。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臼形”,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格。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了表达对此茶韵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字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时很自然地联想剩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关沱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
③砖茶: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大小约是砖块的一半左右。250~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普洱方茶”原名“普洱贡茶”,亦称“四喜方茶”。这是产于云南昆明茶厂、勐海茶厂的紧压普洱茶。1940年研制。以云南大叶茶一级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筛分、拣剔、拼配、高温蒸压、烘干制成。方砖块状,有两种规格,10.1厘米×10.1厘米×2.2厘米,每块净重250克;2.5厘米×8.5厘米X2厘米,净重100克。茶块正面压模有“普洱方茶”字样。白毫显露,香气纯浓,滋味浓厚,汤色黄明,叶底嫩匀尚亮。
“普洱砖茶”为主产于云南下关、勐海、昆明的紧压普洱茶,1976年始产。以云南大叶茶品种普洱茶为原料,经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蒸压做形、烘干而成。长方砖块状,规格为15厘米X10厘米X3.35厘米,每块净重250克。色泽褐红,香气陈香,滋味纯和,汤色红亮,叶底呈猪肝色。
传统普洱砖茶制作选晒青毛茶作原料,制作加工工艺同圆茶基本一致。加工制作时原料茶放人铜蒸锅中蒸软,然后倒人砖形和方形模具中压制。
传统普洱砖茶的模具上有凸型的“福”、“禄”、“寿”、“禧”等字样,紧紧施压后便制成压印有各种文字的传统普洱砖茶。传统普洱砖茶每四块包作一包,外用竹笋叶包装,每篮十六包,两篮为一担,“普洱砖茶”销往藏区为最多。
④金瓜贡茶:清代,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现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它之所以能幸存至今,还是因为北京故宫的一些老专家的保护。1963年,故宫清理清官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由于当时全国茶叶减产,因此便被打碎拼人其他普洱茶中,流向了市场。所幸一些专家把较大的一两个金瓜贡茶留了下来,并于20世纪肋年代中期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和保存。
周红杰先生在《云南普洱茶》一书中介绍“金瓜贡茶”时说:“古时版纳六茶山以团茶人贡京师,因此选料精细,以清明前后早春白尖芽叶经能工巧手精心揉制而成,一斤十斤不等,费工费力,尤其大团茶不可多得,红楼达官亦只能以小团女儿茶耀世,可见一斑。此茶照古法选料,拉祜族人精采肥壮一芽一叶,早春白毛尖,瓜形松紧适当,茶条曲伸自然,内外用料一致,外观油润有光。”现今,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金瓜贡茶”大多是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千克均有。